27军

标题: 【原创】 我的CY-76我的连 [打印本页]

作者: 坦克手    时间: 2017-9-18 19:15
标题: 【原创】 我的CY-76我的连
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17-9-18 19:20 编辑

【原创】
我的CY-76我的连


      我和CY-76自行火炮的交往开始于从军之初在坦克乘员第三教导团当兵学兵,在那里,从CY-76自行火炮上完成了当一名坦克兵的启蒙过程。毕业后分到战斗部队,成为一名真正的CY-76自行火炮乘员,直到一年多以后部队的CY-76自行火炮换装成了T-34坦克,才离开了CY-76自行火炮。


      一、我的CY-76


      算起来,我和CY-76自行火炮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加在一起不过2年多一点。但它一直萦绕于心,不忘于脑。
      在坦克乘员第三教导团当学兵时,每个班都有一辆CY-76,但那不是我的,不是班里任何一个学兵的,理论上都是班长的,平时由班长、副班长、助教管着,学兵只有用它学习驾驶、干活保养的份儿。车场日或回场保养时,学兵在保养中稍不留意做错了点儿事,他们都会像是弄坏了他自己的东西那样批评你。实车驾驶时,你的操作动作粗鲁些,他们马上就会呵斥你,嫌你不爱护,让你小心些。这些,都使你感觉到那辆CY-76是他的,不是我的。
      从坦克乘员第三教导团毕业后,分配是“论堆”的,分到坦克35团的学兵归在一起乘车到了那时的安徽滁县南营房,下车后坦克乘员和自行火炮乘员进一步“分堆”我被分到3营去,到了3营又被分到7连,在7连连部见到几个排长来领人,让我跟着3排长去了,就留在排长车当驾驶员。这时,我才有了自己的一辆CY-76!炮塔上喷的白色战斗编号是“707”。
那时候,部队里爱护装备的教育很多,其中常挂在嘴边的“武器是战士无声的战友”那句话给我印象最深。
      到了7连后,我发现我的那辆CY-76和学兵4连9班的CY-76有点儿不一样。虽然大模样是一样的,但我的那辆CY-76保养得更好一些,看起来像是新的一样,不像学兵4连的CY-76常年用,用的多,从里到外都显得旧许多。我的那辆CY-76是战备车,各种东西都不缺,工具、备品、附件的品种数量那么多,它都很齐全,不像学兵4连的CY-76缺这少那,就是有也是少皮没肉的。
更奇怪的是,我的那辆CY-76电瓶接线和学兵4连的CY-76电瓶接线不一样,可电瓶接线涉及全车用电问题,不敢马虎,问老驾驶员也没说清楚。还是排长说得透彻,那是战斗部队统一把车上的电台换成使用24V直流电的国产“A-220电台”了,淘汰了原来从前苏联带来的使用12V直流电的10-PT电台,所以,不仅更换了电瓶,还更换了发电机,全车电路也有部分变更,其中电瓶连接线变化最大。
      我的那辆CY-76还有一个明显的记号,上部前装甲板在车长展望窗附近,外表面有一块装甲“补丁”,内表面可以看出是一发穿甲弹的弹孔,说明这是一辆战斗中负过伤的自行火炮。仔细观察,战斗室没有因为被这发穿甲弹命中而受损坏,其它处的装甲板都还完好,战斗室里的弹药也没有殉爆。可能是一发已到“强弩之末”的穿甲弹了,穿透这层装甲板就没有什么力量了。也可能这发穿甲弹造成了战斗室乘员的伤亡,起码会伤到车长,装填手的位置偏左一些,有火炮炮尾挡着,瞄准手应该没事。在7连每一个到该车的新乘员,都会从老兵那里听到这样的说法,“这辆自行火炮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立过战功,很光荣的。”言下之意是要你好好干,不要辜负了是这辆自行火炮乘员的那份荣誉和责任。
      可惜,当CY-76自行火炮驾驶员那会儿,只知道学习技术当好驾驶员,没有更多注意自己那辆自行火炮的车体编号和其他特殊标记,但我能在众多的同类型CY-76自行火炮中认出我那辆来,除了有喷在炮塔侧面的白色战斗编号“707”以外,就是那块“补丁”,还有它自己具有的、我却没有归纳出来的特征。


      二、我的连


      我和CY-76自行火炮为伴的时间,前后待过2个CY-76自行火炮连队,一是坦克乘员第三教导团学兵4连,二是坦克9师35团7连。在学兵4连的时间短,只有不到8个月的时间;而在7连的时间长,一干就是7、8年,在这个连队入团、入党、提干,入团、入党的介绍人都在这个连里,在这个连队从战士成长为干部,在这个连队从15岁到22岁,从懵懂少年到年轻军官,从蹒跚学步到脚步踏实坚定走向部队需要的其他岗位上去。
      学兵4连在坦克乘员第三教导团里是个老连队,主要培养CY-76自行火炮驾驶员,那时全军有近60个CY-76自行火炮营,南京军区就有10多个营,广州军区自己没有教导团,也要这个团给他们培训一些,所以每年培训的新驾驶员还不够补充战斗部队的。
      我参军到学兵4连时,那年接的新兵还没有来到部队,我算第一个到连队的新兵,吃的第一顿饭就有大大的肉圆子,吃的我一边开心着一边心里嘀咕着,这饭菜比俺家里的饭菜好吃多了,坦克兵的伙食标准就是高!后来才知道那大大的肉圆子叫“狮子头”,是一道有名的淮扬菜。时间久了,没完没了的打扫猪圈、出公差打猪草等活儿特别多,就知道那“狮子头”可不是坦克灶伙食标准的家常菜,而是连队农副业生产搞得好,养的猪多,自己改善生活才有的菜肴。
      48年以后我在南京见到当时的连指导员肖广华、3排长周濂,问到此事时,他们都说学兵4连的养猪、种菜抓得好,养猪养了都有几十头,猪多粪就多,菜地里的菜施肥多长势好收成多,连队的伙食就比其他连队都要好一些。同时,还说出一个小秘密,那一任连长候庚林有条特别的渠道,可以为连队弄到麦麸子,连队囤积了许多,自己连队放不下了,还借到团里的空房子存放。有了麦麸子就可以扩大养猪规模,改善生活自然就有了底气。
      还记得,那时新兵驾驶训练在野外,中午吃饭由各个连队自行送到驾驶场去,我们学兵4连送的饭就是装在铝制大号饭盒子里,饭菜各半,已经记不得都是啥菜了,只记得吃着可香呢!但我开始一段时间不习惯CY-76自行火炮浓烈的汽油味,又是在野外露天草丛里吃饭,汽油味加野草味直闹得肠胃不舒服,闹得有时吃不下饭去,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以后,逐渐习惯了就好了。
      坦克7连也是团里的老连队,这样说,是相对于坦克2营那几个连队来说的。因为7连的前身是步兵179师师属坦克自行火炮283团的火炮1连,那时团里只有2个营,1个坦克营、1个自行火炮营,每个营里都是1、2、3连。到了1967年组建坦克9师改为35团,团里又增加了1个坦克营,原来的坦克营编为坦克1营,新增加的坦克营编为坦克2营,原来的自行火炮营编为坦克3营。这样,原来的火炮1连就改为坦克7连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团里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出1营、3营才是团里的老营队,这2个营里的连队都是团里的老连队。7连又是3营里面各方面都比较强的老连队,传统作风好,军事训练好,技术水平高,军政素质和作风都过硬,连队干部比较整齐,从连队发展出去的干部多,团里上上下下都有连里的老人,所以一直是团里的好连队。
      我到7连时,连队虽然编制名称叫坦克7连,却还是装备着CY-76自行火炮。到了1970年春天才换装为T-34坦克,才成为真正的坦克连。


      三、我的战友


      在坦教三团学兵4连时,因为学兵生活十分紧张,加上才从一个学生来到军营当兵,看啥都是新鲜的,眼睛不够用脑子就更不够用了,没记住完整的学兵生活,只记得零碎的琐事片段。班里只记得同年入伍的南京兵孙姓大高个子,年纪比我大许多,入伍时已经是高中生,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我多得多,在几个月的学兵生活中给我很多帮助。连指导员肖广华是记得清楚的,瘦高的个子,政治学习作报告、做辅导都是杠杠的,后来只要是填表格,在坦教三团那段时间的证明人就填他。我在的那个排是3排,排长周濂还有印象,个子不高,人很精干,是那种青年军官的标准模样儿。还有班里的郭公民,还是后来经排长周濂提醒才逐渐清晰起来的印象,在连里不是老兵,是比我早一年的学兵留下来当班长的好苗子。班里还有其他更老一些的老兵当助教,其他人就印象模糊了。也难怪,我从坦教三团毕业分配去的那个部队当年就离开南京军区转隶去了北京军区,后来几十年都和南京军区的部队往来极少,何况坦教三团改成了战斗部队又转隶去了新疆军区,根本没有可能了解到信息,所以学兵期间的人和事一下子中断近50年,逐渐被眼前的人和事慢慢冲淡。


(, 下载次数: 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