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73|回复: 1

【原创】 淮海战役尾声 ——歼灭国民党军战车1团3连 (4)

[复制链接]

161

主题

720

帖子

1万

积分

陆军上校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1517

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胜利功勋荣誉章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

发表于 2025-10-26 14: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坦克手 于 2025-10-27 19:34 编辑

【原创】
淮海战役尾声
——歼灭国民党军战车1团3连
(4)

        四、美制M3A3坦克

       淮海战役最后一天打坦克,打的是国民党军的美制M3A3坦克,美军将该型坦克以南北战争时南方骑兵将领斯图亚特的名字命名。美国1940年6月在M2A4轻型坦克基础上,加厚装甲、强化悬挂、诱导轮加大并着地延长履带着地长、取消炮塔侧观察窗、加强发动机顶装甲板后的轻型坦克。

11.jpg

图11  美制M3A3轻型坦克

       1941年6月开始用焊接炮塔,9月中旬安装火炮稳定仪,加装2个25加仑可抛弃的附加油箱,并在正副驾驶员舱口及炮塔侧面手枪射击口加装潜望镜,车长指挥塔上加装4条观察缝。前装甲倾斜48°、侧装甲倾斜20°,以增加防弹性能。
       M3A3坦克车长5.02米,车宽2.52米,至炮塔顶部高2.56米,炮塔正面装甲厚44毫米,战斗全重14.7吨,公路最高时速5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216千米,最大爬坡度60%。
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机电员。
       车内由前至后为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驾驶舱内驾驶员在左,机电员居右,机电员负责对外联络、检修机电设备及操纵1挺航向机枪。
       战斗安有炮塔,车长和炮长位于炮塔内,车长在右、炮长在左,他们的上方各有一扇舱门。37毫米坦克炮仰俯角-10°~20°,配穿甲弹、高爆榴弹共174发。火炮右侧有1挺并列机枪。车长         舱门外有1挺高射机枪。3挺机枪备弹共7500发。
动力舱位于车体后部,装1台汽油发动机,252马力,动力经变速箱、传动轴传递到位于车体前部两侧的主动轮。
       按美军配置,每位M3A3坦克乘员均随身携带1支手枪,车内有“汤姆森”冲锋枪、手榴弹,航向机枪、高射机枪可拆下,装上脚架在地面使用。

        五、国民党军战车1团

       隐蔽在张庙堂(张庙台)待命的坦克,隶属于国民党军战车独立团1营。该营每个连连部有2辆、每个排有5辆,共17辆美制M3A3坦克。这和张庙堂(张庙台)村隐蔽的坦克数量吻合,后得知是该营3连。
       战车1营成立于抗战时期的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可谓英勇善战,战绩不俗。抗战胜利后携M3A3坦克回国。1945年冬编入战车第1团,仍为1营。1946年随战车第1团编入第1快速纵队,和我军一交手就怂了!12月鲁南战役中被我歼灭一部,此后多次与我军交战,都是“运输大队长”,华野特纵坦克队的装备几乎都来自该部。
       在淮海战役最后这天(1949年1月10日),我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后,先后突破陈官庄最后一层防御的几个重要支撑点,这个保护杜聿明集团主要首脑撤离的坦克连开始出动,企图南下接走集团首脑。不料才出隐蔽地就遭9纵各部主动打击,跑一路损失一路,沿道路跑遇到打击多,转而越野跑也因观察不易掉沟、淤陷,被步兵打、骑兵追、坦克堵截,连步兵团担架队都能缴获1辆,最终全部被击毁或俘获,完全没有远征军那时的一点儿样子!

        六、小结与说明

        1.对这不到20辆国民党军坦克穷追猛打,不全歼不休,是我军判断杜聿明集团核心人员可能搭载其中。
        2.这20辆坦克隶属于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战车独立1团1营3连,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时东援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南逃陈官庄,脱离1营其它部署在陈官庄周围加强防御的坦克分队,隐蔽在张庙堂待命,是杜集团预备在不得已时搭载集团首脑突围的主要力量。10日凌晨赶赴陈官庄途中遭我军堵截,随即妄图突围,沿永城薛湖、夏邑会亭集向驻马店方向逃窜。
       3.参战部队有9纵80团、75团、74团、73团、特纵骑兵团,反坦克方法、手段多种多样,9纵部队主要依托阵地出击、截击,在攻克敌阵地后大量敌军溃逃和投降的大势下,用手榴弹炸履带、火箭筒直接打等方法,层层拦截,逐层扒皮,接连炸毁、击毁和俘获敌坦克。当敌坦克损失多辆坦克后,摆脱9纵部队后,在田野上狂飙,被赶来的骑兵团咬住不放,骑兵团依托战马快速机动能力,在没有反坦克武器,缺少与敌坦克作战方法和手段的艰难条件下,指战员发挥了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顽强作战,最终取得了追歼敌坦克的彻底胜利。
      正应了我军指战员经过鲁南战役总结出来的“坦克有十怕”:“第一它怕火来烧,油箱发热怕爆炸。第二它怕壕沟大,千斤力气没法跨。第三它怕打夜战,砸掉车灯眼就瞎……”在这次反坦克作战中,这些“土办法”全用上了。
       4.本文图5、图6,都是当年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新华社前线分社、华野特种兵纵队《特种兵》报女摄影记者杨玲现场拍摄。1949年1月10日凌晨,她得知杜聿明可能乘坦克突围逃窜,迅速赶到特纵坦克大队,跳上战车,参加追击敌坦克的战地采访。天未亮,战车出发了,正值零下13°的严寒,杨玲冒着刺骨寒风,周身凉透,手指发僵,几乎拨不动光圈和快门,沿途拍摄了不少照片,完整记录了坦克兵与骑兵追歼的全过程,战后又在会亭镇姬楼为参战的1大队英雄群体合影,留下了当年战场的精彩瞬间。
       杨玲,1922年出生于山东临沂,1939年参加八路军,是我军当时唯一在前线采访的女摄影记者。她与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社长康矛召是一对革命伉俪,夫妇两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拍摄了几千张战地实景,留下了精彩的历史瞬间,使之成为真实记录中国革命进程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影像作品和底片已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5.从最后那辆敌坦克被俘获计算,该坦克从逃窜开始,已经连续行驶10多个小时,中途被我军多支部队阻击,弹药和油料基本消耗殆尽,已经到了该型坦克的最大性能顶点,终也逃不出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6.这次反坦克作战的参战部队多,战场延绵百多公里,反坦克手段多样,方法各异。最先进的是9纵部队使用以往作战时缴获的美制“巴祖卡”火箭筒“一炮封喉”,干净利落。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以往打的战斗越是艰难,交手的对方越是“大牌”,缴获的武器装备就越好。怪不得老前辈常说,行军时到了集市村庄,老百姓都会对一一通过的部队有自己的评价,有的连队不仅轻机枪多,还有重机枪、掷弹筒、小迫击炮、火箭筒,那一定是主力部队的主力连队!因为,只有和国民党军的“王牌”部队打了险仗、难仗、恶仗,才能缴获到这些先进的家伙什!“解放战士”中才有会使用这些家伙什的人。

     (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209

帖子

501

积分

一级军士长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01
发表于 2025-10-26 16: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华野九纵史研究

GMT+8, 2025-11-3 11: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